免費精品綜合導航??_午夜時刻免費入口?????_.手.動.輸.入.網.址.聯.系.客.服.人.員.lanan_shell
波音帝國風云錄 引子 1
蔚藍色的天空,浩瀚而又幽深,充滿著神秘的誘惑。這個由星辰、陽光、大氣、風雨和雷電主宰的“上蒼”,引發過人類無數的冥想。 自古以來,人類便向往著飛行,向往著像鳥兒們一樣將天空當作自由王國。人類的靈性首先借助神和幻想飛翔起來。 占希臘神話中的赫爾墨斯神,總是頭戴翼帽、腳穿飛鞋,在奧林匹斯山上飛來飛去。西方斯拉夫民族的宇宙神,則總是騎著長著羽翼的駿馬,馳騁在萬里長空。希臘太陽神赫里俄斯的兒子法厄同,駕駛他父親的火焰戰車呼嘯著飛越天空,因為戰車飛近地面而將大地燒焦了一塊,于是便出現了撒哈拉沙漠。古希臘神話里記載著代達羅斯和他兒子伊卡洛斯的故事。代達羅斯是一位能工巧匠,他在地中海的克里特島上建造了一座迷宮,試圖抓到一頭牛首人身的怪獸。殊不料他們觸怒了克里特島的米諾斯國王,被終身監禁在自己建造的這個迷宮里。代達羅斯父子倆用蠟和羽毛為自己制造了翅膀,從衛兵的頭頂上飛出監獄逃走。代達羅斯用這副翅膀成功地飛到那不勒斯。但伊卡洛斯飛起來之后便欣喜若狂,忘了父親的忠告,飛離太陽太近,結果蠟翅膀曬化了,不幸掉進了海里。人們為了紀念他,便把這個海峽叫做伊卡洛斯海峽。在阿拉伯人的《天方夜譚》的故事里,王子霍生不惜重金購買了一塊小飛毯,人坐在上面可以神游四方。波斯人的傳說是,一位名叫考卡斯的國王,訓練了四只巨鷹,可以升托起他的寶座,在天際間遨游.. 中國的古代更是不乏“飛天”的傳說。“嫦娥飛天奔月”、“七仙女九天下凡”、“奇股國人巧造飛車”。《易經》上說:“飛龍在天”。古人傳說:“昔夏后啟筮乘飛龍而登于天。”莊子《逍遙游》中那只鯤鵬大鳥“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又傳說“列子御風而行”、“駿駕鸞鶴,往來仙靈”..。《西游記》中的美猴上孫悟空更是身手不凡,一個筋斗騰云駕霧十萬八千里.. 我國戰國時期的偉大詩人屈原曾寫道:“為余駕飛龍兮,雜瑤象以為車”,“高飛兮安翔,乘清風兮御陰陽”。唐代詩仙李白也寫下了“安得生羽毛,千春臥蓬闕”的游仙式的詩文。這都反映了自古以來人類對藍天的無限神往。 當然,人類并不僅僅是在幻想中飛行。在現實中,先驅者們也作過種種嘗試,設法使人像鳥兒一樣飛起來。 我國史籍關于飛行的最早的記載出自班固著的《漢書》。公元 9—23年,即王莽時代,有一位獵人用鳥翎編成一對大翅膀,綁在身上,靠手臂撲動羽翼,從高處翩然飛下,居然滑翔了數百步。 800年前英國一位名叫阿爾理斯查的人,穿著一件自己用雞毛縫制的“飛行衣”,站在一幢樓房的高處撲翼而下,結果這位勇敢的探索者撲騰了 60多米,便不幸墜地獻身了。 15世紀的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有一位天才的畫家、工程學家達·芬奇通過觀察鳥的飛翔,設計了一種“單入撲翼機”,他的仆人用這種撲翼機作了一次飛行嘗試,結果摔斷了一條腿。 大約在公元 1400年,我國一位名叫萬戶的學者,想借助 47枚火箭推進上天,結果“轟”的一聲,火箭車爆炸了,萬戶也炸飛了。科學家們為了紀念這位世界上“第一位企圖用火箭飛行的人”,將月球背面的一座火山口命名為“萬戶”火山口。 1503年,意大利學者 G·B·丹蒂在身上裝好自制的羽翼試圖飛行,結果從高處摔了下來,不過居然大難不死。 1678年,法國有一位鎖匠貝斯尼厄,制作了一種人力“飛行機械”,他用兩根桿子,兩端裝上可以一合一開的矩形扇面,人肩上挑著這幾扇扇面,就可以撲翼飛翔。他把這種設計專利賣給了一個馬戲團。演出中,一位雜技演員用這種“飛行機械”從高處飛下,結果摔得半死。 1811年,德國裁縫約瑟夫·貝林格也決定用撲翼機械作飛行嘗試,他讓人在多瑙河畔搭起一座木塔,自己臂上綁了撲翼機械從塔頂奮然躍下,但他只撲騰了幾下,便撲嗵一聲栽進河里了,被人救起時已經奄奄一息。 從類似的塔上跳下而仍然活著的幸運兒有英國馬姆斯伯里的牧師奧里弗;有東歐的飛行僧人布拉澤、西普里安;還有 17世紀的土耳其人赫扎芬·塞萊比,據說他飛行了好幾公里。但是更多的跳塔的人,不是喪生,就是傷殘。人類為自己飛行的欲望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然而藍天的誘惑是不可抗拒的,人類的進取心是死亡無法戰勝的。 當然,科學地說,人類靠自己的筋肉飛行是得不償失的。與鳥類相比,人的沉重而又非流線型的軀體完全不適宜飛行。人的心臟只占身體總重量的 0.5%,而鷲鷹的心臟卻占總重量的 8%,小小的蜂鳥則竟高達 22%;人的正常脈搏是每分鐘 70次,而麻雀飛行時的心跳率每分鐘竟達 800次。人無法像鳥類那樣比翼齊飛。 但人畢竟是萬物之靈。 人類的智慧使它成為了地球世界的靈長。人類完全可以憑藉智慧的力量、知識的力量,使自己翱翔在藍天。智慧是人類遠勝于一切鳥類的翅膀。人類要靠智慧飛行,靠智慧征服藍天甚至征服太空。 2
在美國華盛頓國家航空和空間博物館里,有一個飛行器陳列館,一進門就可以看見說明牌上一行醒目的文字:“最早的飛行器是中國的風箏和火箭。” 據說,戰國初年的魯國人墨翟,是一位大智大慧者,他曾經做過造車子的工匠。消遣之余,做過一個木質風箏。此后,風箏長期被用為作戰的工具。漢代的名將韓信就曾用風箏測量離敵方營寨的距離。更多的時候,風箏是作為聯絡信號飄飛在空中的。馬可·波羅曾對中國風箏作過介紹性的描述。 大約在公元 5世紀,風箏流傳到太平洋諸島和阿拉伯國家,中世紀末才傳到歐洲。當時歐洲的風箏都是細長的三角形物體,像龍,或是像蛇。1825年,英國的布里斯托爾城有一位中學教師名叫喬治·波科克,他制作了一個大型的拱頂風箏,并且大膽地將女兒馬撒綁在這架風箏上。風箏在風中升到近百米的高度,小馬撒毫無懼意,反而喜笑顏開。不久風箏又平安降落。這大概是世界上第一次風箏載人飛行。 然而,風箏放飛的只不過是人類向往飛翔的欲望,它并不能真正地載人飛行。人類真正首先藉以飛升的飛行器是熱氣球。 傳說在公元 907—960年,中國有個名叫莘七娘的婦女,用竹蔑編制了一種四方形的燈籠,在燈籠下面的托盤上點燃松脂,產生的熱空氣把燈籠托起,飄飄升空,以此作為作戰聯絡的信號。老百姓稱之為“孔明燈”。因為它用松脂作燃料,人們又稱之為“松脂燈”。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熱氣球”。 www.aero.cn 航空翻譯 www.aviation.cn 本文鏈接地址:波音帝國風云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