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精品綜合導航??_少婦激動時射了一地_.手.動.輸.入.網.址.聯.系.客.服.人.員.lanan_shell
? 5月5日,我國新一代大型客機C919,在4000多現場觀眾的歡呼聲中,以及全世界目光的注視下,昂首沖入上海浦東機場上空厚厚的云層。
這是我國首架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商用干線飛機的空中首秀,意味著中國航空人向懷揣了近半個世紀的夢想,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完全自主的國產貨:“絕不是把零件買來裝上就行”?
有人質疑,發動機這樣的核心部件都來自進口,C919能算完全自主的國產貨嗎?
當然算。盡管C919的核心零部件依賴國外供應商,但是它仍然是一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客機,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中國商飛前期制定了整體的設計方案,而且對零部件的技術要求有決定權。
C919副總設計師傅國華說,就像設計師設計、裝修房子,雖然建材、裝飾品都從市場購買,但是按他的思路搭配在一起,就是他設計的成果。
C919完全由我國自主設計。該項目常務副總設計師陳迎春介紹,項目的聯合概念設計是最關鍵的部分,包括確定機翼、機身、尾翼、發動機、起落架等部件的布局,航程、座級的參數,以及發動機量級、電源功率、裝什么樣的系統等。
以客艙為例,國家大型飛機重大專項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吳世興介紹,C919結合國內市場需求,設計為150座起步,這樣規模的機型可適用于國內170多個機場。同時具備目前150座單通道客機中最寬敞的客艙,舒適性明顯優于各競爭機型。其艙內噪音能控制在60分貝以下,優于同類機型的80分貝。采用新型空氣分配系統,讓空氣變得更新鮮、均勻,濕度適宜。而出風口設計能加快空氣流動,避免乘客感到冷熱不均,體感溫度目標則來自中國人群實驗數據。
陳迎春說,隨后的系統聯合定義設計,主要是向供應商描述飛機,告訴他們發動機和系統的要求。同時我國開展了氣動、結構強度和系統方案初步設計,通過仿真計算分析、制作模型、風洞試驗和結構強度試驗等,逐步確定飛機的氣動外形和結構。“氣動外形由我國自行設計、試驗完成。”他說。
為了減少空氣阻力,C919的外形在成熟客機模型上做了許多改進,機頭、機身、翼梢,吊掛等每個環節都有微小進步,加在一起,相比空客、波音等競爭機型,阻力減少了5%。
陳迎春介紹,設計機翼時,集中了國內飛機氣動專業百位頂尖專家,設計了500多副翼型,優中選優形成最終設計。經過在歐美多國測試,這副機翼使C919的升阻比、巡航特性、失速特性、噪聲水平、結冰特性等重要指標均優于競爭機型。參與翼型設計的西北工業大學飛行器設計工程系教授白俊強表示,此項設計只能靠自己從零摸索,在C919成功之后,中國人在氣動外形設計方面,首次跟外國同行坐在了同一張討論桌上。
“飛機的機體,從設計、計算、試驗到制造全是中國人自己做的。”陳迎春說,“我們還自主完成了飛機的系統集成。”
對于系統集成,有人并不理解:“不就是組裝嗎?”
波音民用飛機集團副總裁卡羅琳·科維曾說:“如果人們都可以把買來的部件組裝并讓它飛起來,全球就不會只有兩家大飛機制造商了。”
大飛機是復雜的系統集成工程,不同的系統集成在一起需要滿足哪些要求,這一控制方案也掌握在C919設計團隊手中。“中國商飛的知識產權也體現在對系統之間的集成控制上。”C919總設計師吳光輝近日向媒體表示,“C919飛機上有幾百萬個接口,這關系到液壓、航電等多系統之間的關聯,絕不是簡單拼接,如何關聯,就取決于飛機的設計方案。”
中國商飛總經理助理、上海飛機設計研究院院長郭博智表示,飛機絕不是把零件買來裝上就行,要從頂層開始將需求層層分解,讓供應商按照要求來做。拿到零部件,還要進行匹配設計、大規模集成,再完成組裝。
例如發動機, C919機體結構總裝現場工程團隊項目經理叢昊介紹,雖然C919的發動機購自CFM公司,但吊掛結構形式卻屬首創。這種一體式吊掛,集成了發動機的控制部件和附屬設備,波音空客等大公司都沒用過。他說:“以往的反推都是掛在發動機上,現在則是掛在吊掛上。沒有前人做過,全靠我們自己試驗。”
上海飛機設計研究院C919型號副總設計師周貴榮介紹,經過集成創新的C919航電系統,在同級別飛機中當屬最強。其采用最新的集成模塊化架構,只需通過軟件就能實現系統的變更、升級。
此外,陳迎春表示,飛機上復雜的大型系統如航電、飛控等,都被拆成子系統讓供應商做,再由中方集成。比起購買整套系統,雖然增加了難度,但有助于掌握技術,為以后開發新型號積累經驗。
“我們作為主制造商來‘招兵買馬’,讓供應商按照我們的需求提供產品,這就是以我為主。”郭博智說。
新體制下誕生的“雄鷹”:運—10折翼,C919十年磨劍?
讓中國大飛機翱翔藍天,這個夢想使幾代航空人牽掛了半個世紀。
“上世紀60年代,有外國人用‘沒有翅膀的雄鷹’,嘲諷我國在民用運輸機方面沒有發展。”運—10副總設計師、C919專家組成員程不時回憶說。
1970年,中央立項研制民用客機,它就是運—10。1980年9月26日,運—10首飛成功,中國人把自己的雄鷹送上了藍天,我國也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研制出百噸級飛機的國家。
哈爾濱、北京、烏魯木齊、拉薩、廣州、昆明……運—10一次次試飛,航跡如同一只巨掌,覆蓋在中國版圖上。程不時坐在上面,從長江頭飛到長江尾。他從窗口望下去,看著一條條支流像舞龍般擺動,感慨萬千。“如果沒有長江,這些支流就變成斷流。人們只能掙扎著生存,不可能有如今的輝煌。同樣,中國的產業如果只是做些小商品,可以維持生計,卻顯不出民族的氣派。”他說,“我們的飛機要飛出去,讓很多國家的人用,這是中華民族對全世界的貢獻。”
然而,運—10沒能飛出國門。當時國內航空工業落后的體制機制,以及照搬軍機的研制模式,都阻礙了它走向市場;對大型民用飛機產業發展方向的觀點不一、發展必要性的認識不足,導致它從1983年開始被擱置,最終因“無米下鍋”而停飛。“運—10的‘下馬’不僅是拋棄了一個產品,同時摧毀了我們自己搭建的研發平臺和研發體系,研發能力也隨之喪失。”北京大學教授路風痛心地說。此后,與麥道、波音的合作與分手,是造是買還是租的不斷爭論,讓中國航空工業的發展陷入迷茫,在曲折的道路上久久徘徊。 www.aero.cn 航空翻譯 www.aviation.cn 本文鏈接地址:解密中國首架商用客機C919:完全自主的國產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