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自拍??_韓國又一19禁電影女教師_.手.動.輸.入.網.址.聯.系.客.服.人.員.lanan_shell
一個集團48個分公司,卻幾乎都圍繞修飛機。有人說他走的是一條“窄路”,或者是“小胡同”,甚至是“死胡同”。一路上,曾有無數人嘲弄他,質疑他,但他卻都成功了,他就是海特的董事長李飚。
1971年出生的李飚是個聽話的孩子。小學,初中都在父親的安排下按部就班上學,包括日后去一所空軍航空工程學校讀中專。
那個時候,李飚最大的夢想就是端上鐵飯碗,最大的愿望就是在城里分到一套房子。
不過,真等他1986年頂職去父親所在的軍工廠,得到的卻只是一份3年的合同工,也就是大伙口中的“泥飯碗”,而且專業也不對口。
當時,在計劃經濟時代,當工人尤其是軍工廠的工人相當吃香,自來水、煤氣等都不要錢,隔三差五還發米、發油、發面。所以,很多廠礦子弟成天在一起唱歌、拉二胡,日子過得非常快活。
但是,那一切與李飚無關。因為他是合同制,只有干巴巴的十幾元死工資,什么福利都享受不到。
李飚當然不甘心,他寄希望于讀書改變命運 ,“函授、自考、夜校,只要能上的都去上。”同時,嘗試著做生意,包括航空器材、建設有線電視臺、衛星地面接收站、家用電器等10多種工作,李飚都涉足過。
不甘心的還有他父親。老人家在體制內工作了大半輩子,可以說把最美好、最青年的一段時光都奉獻給了祖國的國防事業。
但是,等到快退休的時候卻趕上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廠里活越來越少,待遇越來越低,你說心里能不窩火嗎?
所以,當1986年第一波下海經商熱潮來臨時,老人家毫不猶豫下了海,參與成都一家新技術應用研究所的成立,負責與軍工配套的數字檢測設備、放大器、濾波器、功能板卡的研發與生產。
他不只是自己下海,還把李飚也拉了過去。后來,李飚在研究所里擔任市場經理,承擔采購電子元器件、聯系客戶的工作。
沒有想到的是,研究所第一年就賺到了2萬多塊。3年后,銷售收入更是達到幾十萬,李飚自然也拿到了上萬塊的業績提成,小伙子心動了,“別人能干,我們也能干!”
于是,1991年,李飚說服父親拿出1萬元,成立了海特公司。父親負責技術研發,其余的銷售、采購、后勤等工作全部由李飚承擔。
剛開始,公司主要定位為電子零部件的維修。
那段時間,李飚每天早上7點不到就騎著自行車出門。為啥?趕時間!因為電子元件要求極高,比如一個電阻,其精度往往要精確到小數點后面4位數,所以李飚要在成都幾個電子市場來回奔波四、五趟,才能在1000多支電阻里面才能找到一支合格的。
沒有想到的是,錢沒有賺到,病卻找上們來。由于經常飽一頓餓一頓,李飚不久就患上了胃病,1992年春天更是痛到從自行車上滾下來,一頭栽倒到農田里。那一年,他剛剛21歲。
父親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必須調整方向!”
“往哪里調整?”
“進軍航空電子維修業。”
進軍航空電子維修業,那是說干就能干的?
要知道,如果說發動機是飛機的心臟,那么電子控制器就是飛機的大腦,“電子控制器是一場革命性進步,能在10毫秒內對發動機狀態進行修正。”
要知道,當時國內不僅航空維修人才極度匱乏,即便熟悉的也是前蘇聯的模擬集成電路,對于新引進的波音、空客飛機的電子集中電路根本就看不懂。
所以,維修技術全掌握在美國、德國等少數國家手中。與上百年歷史的老店競爭,那不等于送死嗎?
更主要的是,航空維修業是國家管控的行業,你一家小小的民營企業怎么可能拿得到牌照? www.aero.cn 航空翻譯 www.aviation.cn 本文鏈接地址:“修飛機”成就了李飚的“飚悍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