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自拍??_伊伊亞州綜合_.手.動.輸.入.網.址.聯.系.客.服.人.員.lanan_shell
蘇-27是前蘇聯蘇霍伊設計局研制的單座雙發全天候空中優勢第四代重型戰斗機(由于蘇聯傳統分類和美國2009年后分類方式兩者已統一,所以以上就是唯一的國際第四代戰斗機標準)。北約給予的綽號是"側衛"(Flanker)。1969年開始研制,1977年首飛,1985年進入蘇聯空軍服役,1989年首次對外曝光。
該機采用翼身融合體技術,懸壁式中單翼,翼根外有光滑彎曲前伸的邊條翼,雙垂尾正常式布局,楔型進氣道位于翼身融合體的前下方,有很好的氣動性能,進氣道底部及側壁有柵型輔助門,以防起落時吸入異物 。全金屬半硬殼式機身,機頭略向下垂,大量采用鈦合金,傳統三梁式機翼。4余度電傳操縱系統,無機械備份,靜不穩定設計。
60年代的戰斗機設計師們認為:最大的飛行速度、最高的飛行高度是戰斗機取勝的法寶,在未來的空戰中,遠程導彈的使用將使近距離格斗成為歷史。因此,能夠攜帶遠程空空導彈將比飛機的機動性更加重要。但在越南戰場上,具備這些特點的美國F-4"鬼怪"戰斗機卻屢屢被“落后”的米格-21甚至米格-17擊落。美國開始反思這種設計思想,并于1965年開始設計遠距離截擊與近距離空戰能力并重的F-15 ,從1965年開始相繼開始了YF-15重型戰斗機(發展成F-15)計劃和YF-16(后來的F-16)輕型戰斗機計劃,形成“高低搭配”的概念。海軍也有了從YF-17衍生出的主力艦載機F/A-18“大黃蜂”(Hornet)。到1974年,第一架F-15A 和TF-15A (后改編號為F-15B)正式進入美國空軍服役。
蘇聯一直在關注著美國的研究。作為回應,前蘇聯于1969年開始進行有針對性的PFI(Perspektywnyi Frontowoy Istryebytyel/Perspective Frontal Fighter,PFI)未來前線戰斗機計劃,其主要目標就是要超越F-15,所以此計劃也簡稱為“反F-15”(Anti—F-15)。PFI的任務需求包括:
1.取代舊型的攔截機,這些機種有圖-128、蘇-15以及雅克-28P等三款。
2.擔任長程攻擊任務,像是蘇-24的護航機。
3.執行長程入侵任務,攻擊敵人的空中目標,像是空中預警機或是空中加油機。
在性能的要求上則有:
1.靈活的機動性。
2.最大平飛速度約2500千米/時(高空)。
3.作戰半徑高高度時為1700公里,低高度時為500公里。
4.實用升限18300米(60000英尺)。
5.可以在前線空軍的第三級機場(跑道短于1200米)操作。
蘇聯在1969-1970 年間將設計任務下達給蘇霍伊、米高揚和雅克夫列夫三個著名的飛機設計局。1971年,蘇聯國防部要求未來先進戰斗機(PFI)的性能必須相當于美國的F-15,軍方對PFI 的設計指標是非常苛刻的,要求飛機的最大馬赫數在2.35 以上;在11000 米的最大速度為2000千米/小時;海平面最大速度為1400-1500千米/小時;海平面上最大爬升率為300-350米/秒;實用升限在21000-22000米之間;海平面上不帶副油箱航程為1000千米;高度上不帶副油箱航程為2500千米;使用過載8-9G;從600千米/小時加速到1100千米/小時的時間在12-14 秒;從1100千米/小時加速到1300千米/小時的時間為6-7秒:起飛推重比為1.1-1.2。另外,PFI項目還提出了詳細的任務與武器要求。總之,未來的新型戰斗機將在性能上達到美國F-15 和尚在設計的F-16 的水平。
蘇霍伊設計局經過一番精心設計,在1971 年早期時候提出了T-10(蘇霍伊內部編號,T即Triangular代表三角翼布局,10代表蘇霍伊設計局的第十種三角翼飛機)方案,設計編號為蘇-27 ,不過這一編號在當時是嚴格保密的。鑒于T-10 的方案采用了較為獨特的腹部進氣式布局。為了減小風險,蘇霍伊設計局同時還提出了“備份”版的T-10 方案,該方案的側面非常類似美國的F-14 ,原來的T-10 被稱為T-10-1。蘇霍伊設計局認為T-10-1 的氣動性能潛力非常大,因此把它作為重點發展項目,總設計師帕維爾·奧西波維奇·蘇霍伊親自領導該方案的選型與發展。
T-10-1 的機翼采用了固定式后掠翼,后掠角為45度。從俯視圖上看,整個機翼象是鯊魚的背鰭。預計兩種T-10的起飛重量都在18000千克左右,而且已決定采用雙發布局,如果要讓起飛推重比達到1.15,推力必須達到20600-20800千克之間,即單發最大推力至少達到10300-10400千克之間。當時能達到這種推力的發動機有三種:AL-31F,D-30F-9 和R59F-300,由于飛機的結構設計還未完成,具體的發動機型號將在以后決定。接下來是武器系統的選擇,最初計劃為蘇-27掛載2枚R-25半主動雷達制導導彈和6枚R-60紅外制導近距導彈,并安裝-門備彈250發的AO-17A雙管30毫米機炮或GSH-301型30毫米機炮。雷達使用的是米格-23M的Sapfir-23MR雷達,對空探測距離為40-70千米,對地為20-40千米;帶紅外探測追蹤傳感器和光學/電視瞄準的光電系統;頭盔瞄準具和臉部處理器,可以直接處理雷達和光電系統的數據資料并顯示在陰極射線管顯示器上。
導航、自衛、無線電系統也經過了嚴格的挑選。在綜合了這些系統之后,蘇霍伊設計局根據風洞實驗結果對T-10-1的大概性能進行了計算,結果發現該機無法完全滿足空軍的要求。蘇霍伊設計局便改進了一些沒計,如加大起飛重量、減少武器數量,改善了飛機的性能。在此時,飛機也根據要求可以掛載新一代的空對空導彈如R-27和改進過的R-60M。
1972 年,空軍召開了第一次與PFI有關的設計局會議。在會議上,各設計局都提出了自己的方案,如蘇霍伊設計局的蘇-27(當然還有“備份”版的T-10),米高揚設計局的米格-29(當時該機采用高單翼,兩側進氣和單發結構,此時的米格-29還不是我們印象中的那種米格-29)和雅克夫列夫設計局的雅克-45輕型戰斗機、雅克-47重型戰斗機。兩個月后,召開了第二次PFI會議,米高揚設計局展示了新設計的米格-29,并且起飛重量為12800千克。而雅可夫列夫設計局的方案由于將發動機布置在機翼上、容易因發動機故障導致飛機失事而被淘汰。但真正有關PFI的決定將在第三次會議上公布。米高揚設計局在此次會議后,提出了一個意見:將PFI項目分解成兩個獨立的項目,LPFI(Lyogkyi PFI,輕型PFI)及TPFI(Tyazholyi PFI,重型PFI)。即同時發展蘇-27那樣的多任務重型戰術戰斗機 ,米格-29那樣的輕型戰術戰斗機,它們將使用統一的主要設備和武器。這是自1971 年以來,蘇聯空軍和飛機制造工業首次面臨這樣一種情況:80年代的蘇聯空軍戰斗機群將由兩種飛機組成,就象美國空軍計劃的那樣。 www.aero.cn 航空翻譯 www.aviation.cn 本文鏈接地址:蘇-27戰斗機詳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