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島精品??_國精產品自偷自偷有限公司_.手.動.輸.入.網.址.聯.系.客.服.人.員.lanan_shell
米-12(Mil V-12)是世界上有史以來生產成功的最大的直升機,沒有之一。“米-12”這個型號名本該是米里V-12 原型機量產之后的名稱,可惜的是,該型直升機最后并未進入量產階段。整個世界上僅有兩架V-12原型機而已。它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一架橫列式雙旋翼布局的重型直升機。
米-6直升機問世之初所展示的能力表明它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的垂直起降運輸直升機,這是其他飛行器無法比擬的。但是隨著美蘇爭霸的進一步白熱化,重型作戰裝備運送的需求也進一步提高,促使著兩國競相開展重型直升機的研制和改進工作。米里直升機試驗設計室的設計師們也認為,運輸直升機的尺寸和載荷還是可以進一步增加的——要想將這一觀念付諸實施,就需要研制一種可垂直起降“飛機”,它能夠運送20噸以上的軍用單件貨物。
1959年,米里設計局開始其最初的超大型重型運輸直升機的項目研究工作,這種直升機被命名為V-12,代號為伊扎爾65(Izdeliye 65)。1961年,蘇聯國家航空技術委員會(GKAT)簽署一份文件,分派給米里設計局一項任務,要求其研制一種能夠運送20~25噸貨物的直升機;此后,蘇聯部長會議下達正式的命令,要求米里設計局研制V-12直升機,其載荷要與安東諾夫設計局正在研制的安-22型運輸機相似。該型直升機旨在運送各種重達25噸的作戰物資,包括伊扎爾8K67,8K75和8K82型洲際彈道導彈。
圖——米-12 三視概念圖
在此期間,美國的各大直升機公司也開始加大力度設計重型直升機,不過都還沒有達到足以建造原型機的水平。但米里設計局的研制團隊的進展很快,他們已經能夠讓蘇聯國家領導人相信,建造“超級重型”直升機是相當可行的。
作戰需求的驅使和米里設計局設計師們天才頭腦的結合催生了這架直升機史上的傳奇之作,可以說當年的蘇聯沒有什么他們不敢想,沒有什么他們想了不敢做,雖然當年的多型重型直升機都未竟成功,但其勇于創造之精神,如今仍令人神往。
本號持續針對旋翼飛行器理論、設計、未來等相關內容進行深度解讀,感興趣的讀者歡迎關注。
二戰結束后,蘇聯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超級軍事大國。在與美國長達半個世紀的軍備競賽中,蘇聯選擇了一套與對手大相徑庭的武器裝備發展模式。蘇聯是一個傳統的大陸國家,一直比較重視陸軍的發展,陸軍也一直是蘇聯武裝力量中歷史最悠久、人數最多的軍種。二戰以后,蘇聯陸軍的人數雖有所下降,但蘇聯對于陸軍武器裝備的發展仍然相當重視。蘇軍在認真總結了戰爭時期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將德國的“閃電戰”思想進一步發揚光大,以“大縱深、高速度”為作戰基本理念,配之以龐大的地面部隊和先進的武器裝備,形成了冷戰時期最為強大的地面力量。
圖——如今的俄羅斯的坦克仍能感受到蘇聯鐵軍的風格
受二戰中多次成功實施坦克集團軍大規模作戰的鼓舞,蘇聯在戰后對裝甲部隊的發展傾注了極大的熱情,認為裝甲兵是核戰爭環境下最具生存力和最具突破力的兵種,坦克、裝甲車輛也因此成為蘇聯陸軍武器發展的重中之重。此外,由于核武器技術的發展,使蘇聯軍事戰略得以進一步實施。一方面大力發展核物理,為研制核武器做準備;另一方面加強核彈頭遠程運輸問題的研究。由于當時蘇聯遠程轟炸機的水平與美國差距較大,且一時難以趕上,于是把運載核彈的工具重點放在火箭上。為此,特別要求加速發展彈道導彈,并將其列為國家重點計劃。20世紀50年代,蘇聯開始在德國火箭技術的基礎上獨立發展彈道導彈。
因此,蘇聯迫切需求一種直升機能用于運送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防空裝置、自行火炮裝備(包括蘇-100)、T-54和T-76坦克以及裝甲運輸車等總計超過80種不同的作作戰裝備。
圖——蘇-100自行火炮裝備,重約31.6噸
正是在作戰需求驅使之下,設計并制造完成世界上最重的米-6直升機之后,米里設計局的總設計師和專家們相信旋翼飛行器的尺寸和有效載荷還有很大的擴展空間。更重要的是,當時的蘇聯經濟建設和部隊經常需要利用直升機來吊裝單個重量超過20噸的整塊貨物。在這種背景下,米里設計局首度開始了超級重型直升機的研發。
1962年5月,蘇聯部長委員會下發指令,進行米-12的研制。與之前米-6以安-12軍用運輸機的載重作為標準一樣,米-12將以具體指標為基準進行研制。安-22運輸機只能將作戰裝備運送到機場,而米-12卻能將這些裝備運送到離戰場更近的區域。按計劃,米-12的貨艙大小將與安東諾夫設計局重型運輸機安-22飛機的相當。
圖——安-22運輸機 www.aero.cn 航空翻譯 www.aviation.cn 本文鏈接地址:作戰需求催生、天才設計而成——史上最大直升機米-12的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