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島精品??_然并卵網站_.手.動.輸.入.網.址.聯.系.客.服.人.員.lanan_shell
在國慶70周年閱兵儀式上,當一架駕戰機列隊呼嘯飛過,很多人心中不禁油然升起一股強烈的自豪感。可是你知道嗎?在我們生活的地方,就有這樣一支隊伍,成立65年來,為國家培養了3700多名飛行員,為祖國的藍天增添了一份獨有的亮色。
10月15日,空軍航空大學某團建團65周年。該團傳承東北老航校的衣缽,從最初的克服重重困難為國家培養飛行員到如今身負“人民空軍搖籃”的光榮使命,老航校傳人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空中傳奇”。如今回憶這段歷史,仍會讓人熱淚盈眶。
堪稱“人民空軍搖籃”
為了給組建人民空軍奠定基礎,1946年3月1日,東北民主聯軍航空學校在吉林通化成立,同年11月,全校遷至東安(今密山)。在短短的3年零9個月里,東北老航校培養出了100多名飛行員和400多名各類航空技術人員,為人民空軍和新中國航空事業發展建立了不朽的功績,是中國航空事業發展史上的一座豐碑。
據了解,當年東北老航校的飛機大多是從東北各地的日軍手中繳獲的,有各型日制飛機120余架。航校以其中的46架(可飛的36架)為主要裝備,開展了飛行訓練。由于沒有初、中級教練機,官兵們就通過加強地面演練、增加帶飛時間、改進訓練方法,使學員直接飛高級教練機。
就是在這樣艱難的情形下,東北老航校造就了建國初期一批優秀的空軍飛行員,其中多人后來擔任了空軍司令員、空軍副司令員、大軍區副司令員兼軍區空軍司令員、海軍航空兵司令員。
傳承老航校精神衣缽
1950年1月5日,由于航校發展壯大,為便于培養飛行人員,劃分成了七所航空學校,遍布于全國各地。1954年10月1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第七航空學校某團在牡丹江海浪機場正式組建。這支隊伍也正是我們今天介紹的主角,從海浪、蘭崗、東京城再到雙城,這支隊伍的發展壯大是國家艱苦創業、頑強拼搏的精神縮影。
本報記者了解到,成立之初的該訓練團,基本只有飛行人員和機務人員。當時新中國剛成立不久,百廢待興,為了共和國的空軍事業,來自五湖四海的該團前輩們匯聚牡丹江海浪機場,懷著對祖國和人民的赤膽忠心,在條件異常艱苦、設備異常簡陋的情況下,硬是用鐵鎬刨、鐵鍬挖、鐵錘砸,徒手整修機場、宿舍和教室,后來被形象地稱呼為“三鐵精神”。一座座營房在殘垣斷壁上拔地而起,第七航空學校某團初具模樣。
1956年9月,該團轉駐蘭崗機場。那時候草地上組織飛行面臨一個不小的麻煩,因為草地里長了很多馬蓮。該團一位老同志回憶說,馬蓮這種植物,春天對飛機起落架損害比較大,到秋天長籽的時候,全團官兵出動到機場刨馬蓮,把馬蓮抱出來,把坑再填上,防止飛機著陸的時候把起落架損壞。因為雅克-18尾輪直徑較小,22公分,有個小坑就會非常顛簸,容易把尾輪叉給顛壞。秋天草梗比較硬,容易把飛機輪胎扎破,官兵們就開著拖拉機、拉著割草機割草。 www.aero.cn 航空翻譯 www.aviation.cn 本文鏈接地址:空軍航空大學某團的“黑龍江”往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