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福利?_美女制服誘惑_.手.動.輸.入.網.址.聯.系.客.服.人.員.lanan_shell
6月26日,業界矚目的巴黎航展結束。表面上,東道主空中客車公司(Airbus S.A.S.,下稱“空客”)一如既往地斬獲大單,共獲得約722億美元的訂單,創下民用航空界的新紀錄。不過,這并沒能消除自年初以來纏繞在空客心中的陰云。
空客擔心的傳言最終成了現實,在其獲得的730架飛機訂單中,已不見往日最大的老顧客中國。盡管兩天之后,28日,中國宣布了訂購88架空客A320的消息,但個中緣由和邏輯,業內早已看得分明。
“參加航展除了要訂單,還要公關宣傳效果,放著整整一周七天的最佳時機不宣布訂單,偏要等到航展結束后兩天了才宣布,還有比這更清楚的事情嗎?”飛機制造業分析師、Teal Group Corporation副總裁Richard Aboulafia表示。
他口中這件“清楚的事情”,是指業內預言的中歐雙方就歐盟航空“碳管制”無法達成一致意見會波及到空客的中國訂單一事。
據了解,在此次巴黎航展上,空客本有一筆來自中國的40億美元訂單要宣布,但該訂單卻被無故推遲?!叭绻皇沁@兩天碰上溫總理訪歐,這筆88架飛機的訂單也未見得能宣布,”要求匿名的國內航空制造業人士說。
當前,因為歐盟的航空“碳管制”中歐雙方坐到了談判桌上,但卻始終意見相左。而本是旁人的空客,因為這場難以調和的協商被推到了臺前。自中歐雙方分歧伊始,全球航空制造業便預言,中方會采取推遲或者取消空客訂單的做法來反制。
于是,在兩年一度的巴黎航展上,業界多年來首次看到了空客訂單上的“中國零紀錄”。另一方面,波音則是收到了一筆來自中方的匿名訂單,價值約48億美元。
尷尬的“創紀錄”
在中航協宣布抵制歐盟航空“碳管制”之后,便傳言中方會利用空客訂單作為反制手段
空客在巴黎航展上的收獲被人們用“一騎絕塵”來形容:730架飛機訂單、722億美元、民用航空業新紀錄。盡管如此,訂單缺少了老主顧中國的捧場讓空客不免遺憾。空客法國總部表示,巴黎航展上未能公布中國航空公司的訂單確實可惜。
沒有宣布訂單,并不代表沒有訂單。
巴黎航展之前,香港航空有限公司(Hong Kong Airlines Limited,下稱“香港航空”)曾對外表示,將在航展上宣布一份訂購10架空客A380、價值約40億美元的訂單。不過,直到航展結束,香港航空和空客方面均無動向。香港航空人士表示,這筆訂單的簽約在23日時被臨時取消了,具體原因不便透露。
此前,在中國航空運輸協會(下稱“中航協”)宣布抵制歐盟航空“碳管制”之后,業內便傳言中方會利用空客訂單作為反制手段。
據了解,香港航空為海航集團有限公司(HNA Group,下稱“海航集團”)子公司,海航集團持股45%。對于香港航空的“爽約”,法國空客方面表示不予評論,同時會密切關注中歐航空“碳管制”談判的進展。
空客中國人士透露,香港航空的訂單盡管未能在航展上宣布,但是仍然在訂單目錄上,簽約被取消實則是中方對歐盟航空“碳管制”無聲的抗議。
當前,歐盟正在緊鑼密鼓推進的航空業碳排放管制措施把空客放到了一個尷尬位置。2008年11月,歐盟新法案把國際航空公司納入歐盟的碳排放交易體系(ETS)。從2012年1月1日起,全球任何一家航空公司在歐盟境內機場起降,其航線全程排放的二氧化碳都要被納入ETS。歐盟會對每條航線給出一個二氧化碳排放上限,超出配額的部分需要航空公司花錢向歐盟購買,違者會被給予罰款、禁運等處罰。
這項方案招來了全球航空公司的反對。中航協已經就此聲明,不承認歐盟的航空“碳管制”。今年5月,中方派出代表與歐盟談判,但雙方沒有取得任何進展,分歧未變。
據中國民用航空局測算,按照歐盟的“碳管制”做法,中國及港澳地區共有33家航空公司需要繳納“碳費”,預計明年的費用總共為8億元,到2020年將超過30億元,9年將累計支出約176億元。
“買了歐洲制造的飛機,然后飛到歐洲要因為它自己生產的飛機排放二氧化碳而繳納額外的費用,這太不合理了,為什么歐盟不直接向空客征收這筆費用?”這是國內大部分航空公司的意見。
據了解,國航、東航和南航正在準備相關法律資料,希望聯合中航協一起對歐盟將要實施的“碳管制”提起訴訟。
空客是受害者?
空客的訂單,就是中國很好的一個談判籌碼
歐盟航空“碳管制”威脅著航空公司的成本,同時也威脅著空客的中國訂單。Aboulafia表示,中歐雙方現今對“碳管制”的分歧很深,憑借中國在全球航空制造業的地位,中方不會吃“啞巴虧”,如果歐盟一意孤行要收“碳費”,中國方面必然會有反制措施,比如,空客的訂單,就是一個很好的談判籌碼。
對此,空客也已看透,并開始與歐盟委員會斡旋。今年初,空客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托·恩德斯(Tom Enders)聯合歐航協致函歐盟委員會,呼吁其認真考慮中方對“碳管制”的反對意見。
恩德斯在接受歐洲媒體采訪時表示,歐盟的“碳管制” 極有可能引發貿易爭端,冒著“招致歐盟最大貿易伙伴報復的危險,這是瘋狂的行為”。
另據空客人士透露,在5月中航協與歐盟的談判過程中,中方已經明確表示,如果中國的航空公司利益因為歐盟“碳管制”而受到傷害,那么歐洲的航空業必然也會承擔相應的后果,首當其沖便是空客。
所言之“后果”,是空客無論如何都不愿看到的。
空客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5月底,中國大陸現役空客飛機數量已達689架,占中國大陸現役100座以上飛機總數的45%。去年,空客在中國的工業合作總值超過2億美元,到2015年將接近每年5億美元水平。
另一方面,隨著中國民航業在今后20年里的年均增速將達到8.6%,中國對飛機的需求還將擴大。民用航空業界預計,中國、印度和俄羅斯未來20年間有望購買3500多架飛機,約占全球需求總量的15%。
如此舉足輕重的市場,空客自然不敢掉以輕心。事實上,Aboulafia認為,空客正是憑借中國市場追上了波音。由于中國在購買空客和波音的飛機時一直保持著一種平衡策略,目前空客相對于波音的優勢并不十分明顯,他說。
在此次巴黎航展上,盡管空客未能獲“中國訂單”,但是波音卻有。不過,該筆訂單以匿名方式公布,為15架747-8波音飛機,價值約48億美元。有消息稱,訂購者正是取消與空客簽約的海航集團旗下另一家航空公司。
Aboulafia表示,有時候航空公司出于競爭的考慮會匿名購買飛機,但是來參加航展圖的就是曝光,匿名訂購的情況很少見,而且,波音也很少宣布此類訂單。